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校友工作 - 校友風采

校友風采

玫瑰香 法國紅——訪1988屆研究生校友、博然思維合夥人李華

玫瑰香 法國紅

——88屆研究生校友、博然思維合夥人 李華

她的曆程可以用波瀾起伏瑰麗多彩來形容。她,16歲考上貿大,本科畢業時成績名列前茅,被保送本校法律專業碩士研究生。貿大七年,法語兼法律出身的她,畢業後事業實現幾年一次跨越:先到外經貿部就職,後調入國家經貿委,作為政府官員親曆了中國外貿及國企改革的風雨曆程;随後,她又考入法國國立行政管理學院(ENA),跟随上諾曼底省省長遠赴偏遠法國農村作深度考察,不失時機地向法國人宣傳中國的改革開放;1999年學成歸國,她在法國律所幹起了自己的正業,一幹就是21年,一直做到合夥人,期間又見縫插針返回母校攻讀了法律專業在職博士學位;2014年她加盟美國律所,2021年愚人節她華麗轉身,加盟一家全球領先戰略傳播咨詢公司——博然思維集團。三十多年的事業曆程和多彩的人生閱曆,令人聯想到由晶瑩的玫瑰香釀造成獨一無二醇厚的法國紅的過程。她,就是李華校友。

李華校友參加法國使館法語日(攝于2019年)

1、法語至法律 七年寫瑰麗

1981年9月,李華考入北京外貿學院二系。她從小生長于軍人家庭,跟着父母走南闖北,從瓯江之濱溫州,又到南陲邊寨小鎮憑祥,再到三大火爐之一的武漢, 卻絲毫沒影響她學習優異,中學時考入省重點武漢外國語學校開始學習法語,跳級提前一年參加高考, 她進大學時年僅16歲。當年全國大學的錄取率隻有4%。作為涉外院校的北京外貿學院(貿大前身)招生的男女生比例為73。她曾對來武漢招生的丁衡祁教授說:這是性别歧視。那時她憧憬上北京外國語學院學法國文學,并不想學外貿,理由: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可命運捉弄人,最後被貿大錄取。

 

本科室友合影。前排左起:晁翠萍、牛惠蓮、于小平,後排右起:李華、林巧潔、毛燕、陸曉雯(攝于1981年)

她的大學時代是一幅浪漫生動的畫面:八十年代,一個崇尚理想主義的年代,大學生們簡單而單純,每天六點多起床晨跑,然後在校園裡晨讀,處處是朗朗讀書聲;集體活動多,大到國慶35周年天安門廣場的集體舞、全校篝火晚會,小到周末舞會或公園郊遊;她恣意釋放着青春的熱情和活力,被選為外語系(二系)團支書;校規不準談戀愛,但青春萌動是不住的,她不時收到男生悄悄塞來的小紙條,但她總以自己年齡太小婉拒;當年的輔導員羅世鵬,一位有思想、有魄力、敢于創新的青年老師,組織學生搞了不少大型集體活動,後來調入團中央;北京有法語專業的高校自發成立了法語聯誼會,成功地組織了第一屆法語歌詠比賽和第一屆法語演講比賽等,著名歌手劉歡就參加了第一屆法語歌詠比賽,以一首自創的法語歌曲《Amour》脫穎而出, 榮獲第一名并得到法國一周遊的嘉獎;劉海星、江廣平、孫功誼和她小四人幫是當年聯誼會的核心人物,他們至今仍保持當年的純潔友情;暑假她基本不回家,泡在圖書館裡通讀世界文學名著,雨果、巴爾紮克、福樓拜、莫泊桑、盧梭等文學泰鬥陪伴她度過無數個不眠之夜,她積累着知識,收獲的是修養;假期裡她還給國際旅行社當起法語導遊,走遍大江南北;開放和包容是貿大的一大特色,當年系裡有好幾位外教,有教法國曆史、有教法國經濟的Paule Deville女士等,多年後她一直與外教Paule保持聯系。

這裡學風好,法語系老師都很敬業,她至今對一些老師的話仍記憶猶新:李平漚先生翻譯了盧梭的《愛彌爾:論教育》;她和同學們常到任婉筠先生家拜訪,這是一位知識淵博且極具内涵的女教授,一件洗得褪了色的舊中式青衫, 卻遮不住她渾身散發的魅力和優雅,神似絕世才女林徽因,聽任教授聊天對她是一次次的精神滋養,從任老師身上她讀懂腹有詩書氣自華幾個字的含義,也明白女人真正的魅力不在外表,而來自内在。

由于法語底子好,她免修二年法語,開始專攻英語,當年孫維炎校長親自給五人小班上課,她的英語水平很快就與英語專業的同學逐步拉齊。1985年本科畢業,她開始準備考研,喜歡挑戰的她問:什麼專業最難考?答:法律最難。她說:那我就考法律!。那時考研遠不如今天時髦,多數學生都迫不及待想離開學校,趕緊工作賺錢,而她卻做了不同的選擇,最後她幸運地被保研。她的專業從法語轉向了法律,她的青春圓舞曲從浪漫的法語轉變成嚴謹的法律。如今,當别人問她為何三十多年前會選擇法律,她戲言:學法語的人過于浪漫,需用法律這根準繩來約束一下。

1985年,國際經濟法系(七系)剛成立不久,一共隻招收六名碩士研究生(王雪華、潘琪、朱本福、劉曉雯、葉進和李華)。班長由王雪華擔任。案例分析課上,李華與王雪華經常争得面紅耳赤。有趣的是,畢業若幹年後,在商務部的反傾銷研讨會上再現了當年的二華交鋒,唇槍舌劍的場景。他們的研究生時代,中國法律建設剛剛起步,人才匮乏,他們偶然加入其中,很有前瞻性。而當年動員她一起考研的一位三系女同學中途棄考,卻把她推上這條荊棘路,讓她成為優秀法律人中的一員。與法律系首屆碩士生不同,他們沒能像高西慶學長那一屆赴國外深造,他們同樣也是幸運的:國際經濟法界赫赫有名的沈達明、馮大同兩位教授同時親自給他們上課,所用課本多是外文原版教材;沈達明先生解放前獲得法國索邦大學法學博士學位,曾在貿大二系教法語,他是二系最博學的教授。從法語到法律,她與這位著名導師至少在這點上有着相似之處!

當時學校還聘請了不少國外大學的法學教授和專家。比如,實戰經驗豐富的外教趙宏珣律師給他們班講授美國法和合同法這兩門課程。他會通過不同類型的合同模闆,講解合同類型及起草技巧,這對她後來做律師幫助不小。至今她記得趙老師還請全班同學在友誼飯店吃涮羊肉,那是她平生第一次吃火鍋,十分難忘。他們雖在國内上學,不少課程内容卻與國外法學院初步接軌。

她還是社會實踐的積極參與者,她利用暑假為世界銀行到青島、深圳、珠海和廣州等地進行專題調研,還寫出十幾頁的調研報告,給本科生上課,到雲南、海南、河南、武漢等地給外貿中專的學生授課等,這些實踐經驗對她日後的工作大有裨益。她的碩士畢業論文論在美投資的法律環境為一家國企當年赴美投資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2、部委多磨煉 改革步履艱

1988年夏,李華研究生畢業。當時沈達明先生居然以扔骰子的方式決定她的去留。在九年裡,她先後在外經貿部和國家經貿委工作。有人問她:你為啥不一畢業就當律師?她至今仍認為當時到部委工作是一個正确的選擇,她由此拓寬了視野,能在一個很高的起點開始事業的起跑。

1988屆研究生畢業照。二排左七為李華,前排右六、右七為時任副校長郭進寶、研究生部主任楊乃鈞教授

剛到外經貿部,正值外貿機構改革。她參與了許多外貿體制改革方案的制定,還參加了周小川領導的青年學者研讨會,她對當時的外貿企業股份化改革提出不少建設性建議,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輕人活躍在外貿改革的最前沿。她主要負責幾大外貿公司的紡織品、化工、原油出口業務的宏觀監管,親曆了外貿體制改革和國有大中型外貿企業改革的幾起幾伏,她也從監管者的角度接觸到外貿業務,而這些知識她過去隻在書本中讀過。幾年的機關工作,苦樂參半,複雜的人際關系和論資排輩使她經曆了不少挫折和磨砺,她變得不那麼鋒芒畢露,鮮明的棱角被現實磨平了不少,卻從未改變她内心的那份執著和本真。

與原國家經貿委老領導合影。前排左起:宋和平司長、臧耀民局長、孟憲剛部長、霍建國院長,後排左起:李華、孟英副司長

1993年初,她正式從外經貿部調入由朱镕基總理掌管的新成立的國家經貿辦。這裡給了她更宏觀的視野和更大的發揮空間。她親曆并參與了諸如出口退稅、外彙體制改革、解決困擾外貿企業多年的糧食拖欠款等一系列對經貿全局有重大影響的政策研究和制定,還積極參與了入世談判相關的國内方案總協調和APEC經貿高官會等重大國際交流活動。她在這裡的感覺可用四個字概括:遊刃有餘。因工作出色,她被提拔為出口處副處長,年僅29歲的她已是年輕的老幹部

她的文字功底在這裡得到發揮,她的政策協調能力更是在工作中不斷提升。她作為筆杆子起草了一系列重要會議領導人的主題報告,包括朱镕基總理的講話稿以及俞曉松主任香港回歸演講稿,至今她還珍藏有領導親筆簽字的底稿。在這裡,她最強烈的感受是中國改革步履蹒跚,因為任何一次改革都會動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而她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朱镕基總理對工作人員的要求之嚴格近乎苛刻,甚至連标點符号都不放過。有一次,她因有幾個錯誤的标點沒校對出來而被狠批了一通。

3、法國鄉下跑 農婦問小腳

19979月,當了九年政府官員的李華決定出國留學。她參加了法國ENA國際學生的入學考試。把擱置了十年的法語重新揀起來的她,當時唯一可收聽到法語廣播是北朝鮮廣播電台,她又到法國使館借了幾張法文的《世界報》,僅複習了一周就匆忙上了考場,而她的成績竟在那年中國考生中名列前茅。

到法國後讓她最感意外的是,這所培養法國最高級别行政長官的學院與中國大學的教育理念相差甚遠,有些教學程序截然相反,比如:先實習後上課。她的實習任務是給上諾曼底省省長當助理。三個半月的實習,她有了一次求之不得深入了解法國社會的大好機會。她每天跟着省長四處奔跑,政務的開放性讓她吃驚,省長的各種決策和會議卻從不回避她這個外國人!

她曾陪同分管治安的副省長到魯昂敏感地區(據說危險到燒警車的地步)與當地非法移民談判,以解決他們遇到的實際困難,還到法國偏遠農村解決青年人就業難題,她置身法國農民當中直接與他們對話。有趣的是,她發現農民有時不住地打量她的腳,并不停地問了同樣一個問題:中國女人不是都裹小腳嗎?你的腳怎麼和我們一樣大?她聽後哭笑不得。還有農民問她:中國男人還留大辮子嗎?他們是不是像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挂》可娶好幾個老婆,妻妾成群?她萬萬沒想到:中國對法國人來說是如此的遙遠、陌生,于是她借機在上諾曼底省舉行了多場專題講座,給法國人介紹今日中國中國文化中國投資法律環境等,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就連平時對她不屑一顧的省長也開始對她另眼相看了。省長後來跟她交流對中國的看法時問她:你認為中國女性地位怎麼樣?她回答:毛主席說:婦女能頂半邊天噢。中國女人婚後不用随夫姓,且生了孩子還繼續工作。她還開玩笑說,從這點上法國女性的地位可能還不如中國婦女呢。她無意間扮演了民間大使的角色。後來這位省長成了她的忘年交,對中國文化産生了濃厚興趣并開始學中文,還能用中文抄寫詩歌,并專程來北京進行了實地考察。

在法國上諾曼底省的實習時,李華無不為這裡的美景和環境所陶醉。美妙絕倫的景色和光怪陸離的光線使這裡成為印象派畫家的搖籃,莫奈、莫裡索等法國印象派大師都曾在這裡留連忘返,并留下一幀幀絕世佳作。她更感歎法國城鄉差别之小和農村的先進與發達。法律專業出身的她,在那裡看到的是健全完備的法律體制與經濟發展的關聯度。她看到土地整治法無處不在,亂砍亂伐、亂捕亂獵都被嚴格禁止,法規精細到老百姓進山采藍莓一次不能超過幾公斤的程度。她感慨,國與國的差距其實更多地體現在農村之間的差距。同時,她在法國也切身感受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執法體系。一次她陪省長夫人去中國古董拍賣會,由于時間緊,停車位少,省長夫人在拍賣現場門口吃了一張罰單,搞得她有點沮喪,但一路上卻叮囑她别告訴省長此事,免得挨批。

法國實習時餞行晚宴(攝于1998年魯昂,右為上諾曼底省長,李華身後立者為秘書長)

實習結束後,李華開始正式上課。在這所培養法國社會精英的學校,每個年級隻有一百來名學生,其中外國學生占到30%,并且來自三十多個國家,他們這屆中國學生隻有2名,另一名來自外交部。90年代末,法國學生骨子裡瞧不起中國學生,她通過自己的實力讓他們看到中國學生的與衆不同,獲得五、六十名同學一起為她開生日派對的殊榮,不少同學贈她溢美之詞你是中國派到法國ENA最好的代表。

李華(右二)與ENA同學畢業二十“年”周年合影 2019年巴黎

在校期間,學習負擔極重,李華的每個周六基本上在模拟考試(試跑)中度過。一次模拟考試要持續六小時,隻有五、六分鐘時間啃啃面包,喝點水稍作休整。測試題都是實戰性的。比如:制定拯救法國航空公司的經營虧損方案;根據法國法律法規、公司财務報表,各部門的意見、新聞報道多達一百多頁的各種材料,在六個小時内給總理或交通部長撰寫一份專題報告,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或以總理或部長的名義給市民寫一個施政方案;或以女性司法部長的身份到監獄看望監獄犯并提出如何解決監獄犯人的待遇問題;或草拟一份法蘭西共和國幾号令;或以反對黨的角度指出現執政黨的的種種弊端,還要與當地電視台記者進行模拟采訪訓練即興演講等等……她雖然從小學法語,但要達到這個高度卻是有難度的。考試為10分制,開始時她隻有3分水平,她隻有擦幹眼淚繼續苦學。她經常學習到淩晨兩、三點鐘,平時同學見面連打招呼的時間都給省了。畢業時,她所有科目平均超過7分,不少功課還得了滿分的好成績。魔鬼式訓練,就連法國同學都難以承受,更不要說像她這樣的外國學生了。這種應用型為主的教育體系,師資中相當部分來自社會各界精英,大都是各個領域的專家,包括各地省長、歐盟官員還有著名經濟學家及政治人物等。她在這裡最大的收獲是全面了解了法國行政管理的精粹并提高了實際解決處理問題的能力。盡管法國上上下下對ENA诟病不斷,馬克龍總統決定關閉這所學校,但她認為:法國整個國家積重難返的問題不能由一所學校來背黑鍋。她對法國ENA 始終充滿感激之情,因為ENA對她一生的影響是不可替代、且獨一無二的。

4、京城當律師 轉身讀博士

1999年初春,李華從法國ENA畢業回國。若留在巴黎可過一種比較安逸的生活,但她經過深思熟慮後決意回國發展。回到北京後,面臨人生十字路口:或繼續仕途之路;或去在華跨國公司;或去國内律所;或去在華的國際律所。但她不希望過那種能一眼望到底的生活,想換一種活法,最終選擇了法國基德律師事務所,一所有着近百年曆史的法國最大的律師事務所。她直接找到當時負責合夥人閻蘭女士。雖素昧平生,她們聊了半個多小時,閻蘭當即拍闆決定留用她了,這一知遇之恩讓她一直銘記在心。

2002年,法國基德律師事務所上海辦公室開業典禮,李華(左)與基德律所原負責人閻蘭女士(中)、任麗莉(右)合影。

她接手的第一個項目是法國電信的減資項目,當年她就拿到了這家公司的Offer,沒想到又續前緣了。律師工作既是高度腦力勞動也是體力勞動,加班加點是常事,現在流行的996比起當時律所的通宵達旦簡直就是小菜一碟。因為每個項目都是全新的,幾乎沒有完全相同的案子,就象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她曾參與商務部在WTO争端解決機制首例對美國鋼鐵保障措施應訴案;曾代表法國最大化工企業應訴中國反傾銷案;曾代表法國農産品企業應訴中國第一起反補貼案;并在世界最大水務公司-威立雅公司、道達爾公司、意法半導體公司、羅地亞、阿海琺、樂華梅蘭、嘉士伯等各大著名企業在中國的投資及後續法律服務中傾注了心血,有的項目談判持續幾個月甚至幾年,仲裁官司一直打到洛桑。

左起:巴黎律師公會前會長Marie-Aimee Peyron,香港律政司司長鄭若骅,李華

李華與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創始人尤倫斯先生合影(攝于2019年香港)

二十幾年的法律咨詢工作,令她長期處于緊張疲憊狀态中,她卻保持着幹練和理智。然而與當年在校時和在國家部委時不同的是,她已經從最年輕的轉變為資深者。她形容自己的狀态是:行駛于快車道,開的卻是一輛舊車,後面的車使勁按喇叭催促,不能不往前疾馳。對她來說,人生是一場漫長的修行,她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

在處理一起仲裁案時,母校法學院院長沈四寶教授巧合被聘請的專家證人。沈院長建議她回校讀博士。2005年,她考取貿大在職博士研究生,沈四寶教授成為她的導師。她是這樣評價導師的:他的性格有股率真勁兒,像個老頑童;他的課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他始終鼓勵學生站在巨人的肩上讀書,不唯書、不唯上、隻為實;他的精力極其旺盛,在各領域均取得了卓越的成績,屬于跨領域的複合型人才。她還說,沈老師的記憶力超強,她上本科時,沈老師曾教過她《公司法》,但多年之後,沈老師和她一見面馬上就叫出她的名字,并戲稱她是中國的猶太人”——溫州人。

在職讀博相當不容易。四年間,她把所有的周末和年休假都用來上課和準備論文了。答辯結束後,她終于撐不住了,大病一場,累得咳嗽了整整四個多月,真像是脫了一層皮。事業學業上都很要強的她,很遺憾沒有拿出更多時間讀書。她說,如果能再多一點時間,她的博士論文質量會更高。攻讀博士學位,讓她在專業上再次充了電,特别是讓她可以站在老師們的肩上對中國法律現狀和發展有了更深入和系統的了解。充了電的她更自信地投入新的挑戰。

202141日,在國際律所打拼二十多年後,李華又一次華麗轉身加盟博然思維集團擔任合夥人。作為反壟斷法方面的專家,也是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CIETAC)的仲裁員,她的客戶涵蓋跨國公司、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她被《錢伯斯亞洲》(Chambers Asia)評為中國頂尖的競争與反壟斷律師之一,被《法律500強》評選為亞太頂尖的WTO/國際貿易法律師之一。博然思維将成為她下一個人生舞台,也相信她在并購和反壟斷方面的寶貴經驗以及對中國公共事務的深入認知,将進一步增強博然思維為亞洲和全球客戶提供高屋建瓴的戰略咨詢。

她的人生信條是:保持工作狀态,保持年輕心态Keep working, keep young)。她奔波在事業的路上,但這并不妨礙抽暇在自己的微信公衆号發表了一百多期随筆。豐富的人生在她的筆端得到升華,心靈在思緒的流淌間得到陶冶。她這樣概括她的價值觀:幸福,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幸福,是一種内心感受;幸福不是人雲亦雲,更不是攀比。她崇尚自由,她認同法國文化的精髓:思想是有翅膀的,誰也不能禁锢它的飛翔,隻有人的思想自由了社會才有發展。上學時她的法國同學曾說,一個法國人可抵上二十個中國人,這讓她受到極大刺激。她思量:在這個國度(國土隻有55萬平方公裡,人口僅有6500萬),是什麼力量讓每個人發揮出自己的創造力和能動性的?中國的差距究竟在哪裡?GDP是唯一的衡量标準嗎?我們的人均GDP何時才能與發達國家拉齊?什麼才是經濟高質量、可持續增長和老百姓有品質、有尊嚴的生活?我們離法治社會還有多遠?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如何平衡,經濟發展和道德水準如何同步提升?中國人這四十年是否因跑得太快把自己的靈魂遺失?

19819月至今,李華與貿大結緣四十年,她稱自己是土生土長的貿大人;四十年中她居然有10年時間與貿大朝夕相處。她說:我能在這四十年間完成一次次事業的轉軌和跨越,橫跨政府機關和私營企業兩大領域,法律與戰略咨詢跨行,并在國際國内兩個舞台翩翩起舞,正得益于當年貿大打下了堅實基礎,一方面是外向型兼複合型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是開放的視野和國際化的優勢。這也是貿大人的驕傲,這一知識結構和理念,讓我們不論走到世界任何地方,都能很快融入其中,并能夠彰顯自己的優勢,這也是我們區别其他學校的特質。她說:我從來都為自己是‘Made in UIBE’而感到無比的自豪。

作者:紫丁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