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校友工作 - 校友風采

校友風采

“金三角”是這樣形成的——訪1987屆研究生校友、盛豐資本創始人 史晉京

“金三角”是這樣形成的

——訪1987屆研究生校友、盛豐資本創始人 史晉京


大學時代的史晉京


一、從國際貿易到經濟法

史晉京,1984年本科畢業于我校國際貿易系,考入我校國際商法研究生,1985年被系裡派到英國律師事務所實習。在UIBE打下的英語、貿易和法律的基礎,為他畢業後的十七年的事業發展提供了“金三角”的支撐。

“1979年我進入北京外貿學院國際貿易系(三系)。當時學校附近的交通狀況很差,參加口試時,我覺得自己怎麼進了農村了!當時剛下過雨,校園裡滿地雨水,我還摔了一跤。我記得拐了三個彎兒才到考試點。當時全校學生隻有六七百人,六年的大學就像生活在一個大家庭裡,學習之餘就到操場踢球。那是我心情最輕松、最愉快的一段時間。”史晉京回憶。本科時,史晉京成績優異,考試總列前一二名。但他也沒放棄課外活動。他做過學生會學習部的負責人,組織了美中貿易研究會,邀請國内外商界人士來校講座。

本科畢業時,他選擇報考了法律專業研究生。說到本科畢業後為什麼選擇讀法律專業研究生,他說:“原因之一,我更喜歡從事技術性強的工作,所以本科時法律是我最喜歡的科目;原因之二,我非常崇拜馮大同教授。總之是因為喜歡。”

當時法律系的一個與國外交流項目,是派遣法律專業研究生到國外律師事務所實習。他從研二起開始到英國律師事務所實習,那是1985年。實習一段時間後,他進入倫敦大學攻讀法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但博士沒讀完,他就感到應該先拿下律師資格,于是又改攻英國法學會的課程,通過了英國律師資格的考試,成為當時大陸第一批通過英國律師資格者。1992年,他開始在英國正式做律師,業務範圍主要是商業法、公司法和證券法。

他把自己融入歐洲文化。他欣賞歐洲人做事的嚴謹,甚至歐洲人相對保守的生活方式。他逐漸習慣着與歐洲人打交道。他曾為中國駐英使館商務處,以及中國在當地的銀行、進出口公司的分支機構做事,擔任外方律師。外來人在歐洲發展比在美國難,而且他在英國時,歐洲經濟不太好,中國經濟又沒像現在發展這樣快,因此法律領域與中國相關的法律業務很少。



貿大國際經濟法系1984級(1987屆)研究生在上課。左起:許中偉(現廣州中醫院教授)李金豔(加拿大約克大學奧斯古德法學院代院長、法律教授)、許向民(現英國石油中國區法務總監)、旁聽生、史晉京(現盛豐資本創始合夥人)、周衛平(曾任海問律師事務所合夥人)。


二、從國際經濟法到國際金融

到1996年初時,在英國也生活了10年,他開始轉向香港地區繼續從事律師工作。這時,30歲出頭的他萌生了換一個工作環境的念頭。正好他剛剛成功地為荷蘭銀行做了一筆交易,荷蘭銀行有意邀他加盟。此時的中國正在成為國際金融機構争奪的重要市場,各大銀行對擁有國際背景的中國經貿和法律人才的需求特别大。史晉京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從英國轉向香港地區,從法律轉向金融的。

他似乎開始從事與數字打交道的工作,但貿易知識、律師的基礎訓練和技能對他的金融業務非常關鍵。他說:“國外大銀行的職員來源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學金融的,二是法律專業出身,三是MBA。而且國外很講究名牌大學的背景和工作經曆。”

從1997年一直到現在,他一直在荷蘭銀行,主要從事與中國企業打交道的投資銀行業務,為中國企業做上市、收購兼并方面的财務顧問。近年來,他完成的項目包括“首都機場”,“山東兖州”,“北京大唐”,“東方航空”等國企上市公司的股票發行;最近,他又完成了代表法國阿爾卡特公司将全球手機業務賣給TCL的收購兼并項目。

2003年初,史晉京把家安到了國内。現在他的工作舞台主要是北京、上海、香港、倫敦和荷蘭之間的變換。轉了一大圈,他又回來了,他不能不感慨。他說:“畢業時,我們的選擇主要是三個領域:經貿部、外貿公司和留校。我沒畢業就有了出國實習機會。那時也絕想不到,二十年後的中國會發展到今天這樣的水平,更不會想象自己會以外國銀行高級職員的角色回來做事。”

史晉京說:“随着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外資的重心逐漸轉向中國,各外資銀行重要的人員都是從事中國業務的,中國業務也成為主要收入來源。我們這一撥人,正是最年富力強、經驗豐富的最佳做事年齡。面對這麼多國際同行的競争,我們每天都在面對挑戰,隻有讓我們荷銀的業務在中國不斷擴展,使我們在競争市場中保持和擴大市場份額。隻有不斷加強自己的實力,才能占住自己的位置。”

荷蘭銀行總資産六千多億歐元,在全球處于領先位置,荷銀的優勢是它的綜合性,而不是投行或商行的專業性,它是以客戶為中心,又以地區和國家來分客戶的特點,這樣,有利于它在面對大型公司政府機構時不隻是賣一個産品,會從貸款支持、商業銀行的服務、收購兼并、發行股票債券等多方面給一個綜合的最佳的搭配方案,因此容易讓客戶把它作為優先考慮的對象。同樣采取這種經營方式的還有美國的花旗銀行、德國的德意志銀行等;它在歐資背景的投資銀行中,荷銀是具領先優勢的。2004年,荷銀業績不錯。“我去年回國後,就進行了一系列業務開發,除了巴黎手機項目及收購兼并的11億美元業務外,還進行了整個地區的行業重組,以及國美電器在香港上市。今年将是很好的一年。”他說。


三、“金三角”的另一種解釋

擁有“金三角”的專業結構的史晉京認為,“金三角”之金歸根到底不是專業本身,而是職業精神。

他在國外多年,常将中外人才進行對比。“作為職業人來講,我覺得至少有兩個方面我們應該向外國人學習。一是工作态度,這方面國外培養的人要更加敬業一些;二是對技術細緻問題的處理能力。我感覺現在國内大學畢業生比較浮躁,往往自視過高。一進入工作崗位就想做面上的事,比如談客戶,而不願做具體工作,如數字填寫,覺得枯燥。國内畢業生的外語不錯,與人交往能力也有,就是缺少對具體技術工作的認真踏實的态度。外企工作重,經常沒有周末,非常需要敬業精神。香港的同事很容易處理這些事,大陸的畢業生都想一步到位。我自己的二十年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沒有一步捷徑。”

“在外企工作,海外背景當然很重要,如果能畢業于國外的名牌大學,再在國外有一定的工作經曆,是最受歡迎的;但一定要踏踏實實地從頭開始。能力,經驗,加上态度,這才是金三角的人才!”

史晉京坦言,他能有今天,應該感謝母校經貿大學,為他提供了“金三角”的知識結構。他說:“我校與其他院校的背景不同,起碼當時外語能力及對國際事務的了解占了很大優勢。我在校學了國際經濟、法律和實務,所以到律師事務所時有一定的概念和準備。當時我校與經貿部的關系緊密,這也促進了我校與國外機構的聯系,我能感覺到,國外機構願意與我們經貿大的實習生來往,他們是把我們當作了潛在的業務關系。我慶幸自己做對了兩個選擇——第一是選擇北京外貿學院,第二是選擇法律專業。這兩個選擇讓我有機會到國外實習,也為我進入較高的領域打下基礎。”

史晉京希望曾為他提供了“金三角”知識結構的母校,也能在今後的教育中加強另一個金三角,也就是職業精神方面的培養。

2014 年,是史晉京從貿大畢業 30 周年,也是他進入國際經濟法系學習的 30周年。這一年,他出資 10 萬美元,以恩師馮大同教授的名字設立了“馮大同獎學金”。


2014年11月,史晉京(前排中)回母校為“馮大同獎學金”獲獎者頒獎。

(作者:紫丁)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