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師資隊伍 - 學者風采

學者風采

溫婉與熾熱 ——訪徐海燕教授



徐海燕,安徽省潛山人,現為貿大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99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獲民商法博士學位;2018年于美國密歇根大學法學院,獲國際稅法博士學位(SJD)。主要研究領域為民法基本原理、物權法、擔保法、國際稅法等。徐老師曾赴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法學院、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法學院與美國密歇根大學法學院進行訪問研究;并應邀在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講授全英文課程“中國民法”。徐老師在《中國法學》、《法學評論》、《Harvard Business Law Review》和《Michig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等中外核心期刊上發表中英文論文50餘篇,出版了《英美代理法》和《區分所有建築物管理的法律問題研究》等多部專著。


1、結緣貿法 民商法系

徐海燕來到貿大法學院(下稱“貿法”)任教已20年,并自2019年起擔任民商系主任。

20年來,她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貿法因其國際化特色而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發揮了不可低估、也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肩負起了涉外法學研究和培養涉外法律人才的曆史重任。貿法有很多特色。與其他兄弟法學院系相比,從老師到學生的英語水平普遍比較高,同等重視外語技能和法學功底的培養。很多老師在國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向國外充分展示中國法律改革進展,并将國外先進制度引入中國,發揮了促進中外法律交流和傳播的橋梁作用。期間的重要項目和學術活動不勝枚舉。2003年,貿法承擔了培訓歐盟律師的項目,面向歐盟律師講授中國法,受到廣泛好評。2007年,院領導組織老師們編寫了一套介紹美國法律制度的叢書,包括美國的合同法、侵權責任法和财産法等。徐老師承擔了《美國擔保法》的編寫任務。2010年,貿大法學院開始培養外國碩士和博士留學生,貿大也是最早招收外國法學留學生的中國大學。

提起身在其中的貿法民商法系的發展曆程,徐老師更是感慨頗深:“我剛來時,民商法系隻有三四位老師,很多課程開不起來。但現在民商法系的學術力量越來越強大,專職在編教師已增加到十七八位,全都擁有博士學位且畢業于名校,年齡結構主要以富于創造力的中青年教師為主。民商法教師同時面向本院和全校學生開課。民法課程的具體科目設置堅持了學生友好型的理念,因此非常細緻多元,盡量讓學生們擁有廣闊的選擇空間。民商法學老師們每年發表的學術論文也碩果累累,包括在國家重量級刊物上發文。老師們廣泛參與了中國《民法典》的起草、研究、教學和立法工作。比如梅夏英老師就是《民法典》起草的重要參與人。”徐老師也在本世紀初參與過《民法典》的起草工作。這些年,她從研究代理制度起步,随後側重于物權法和擔保法領域。2014年在美國密歇根大學法學院系統攻讀了國際稅法學位以後,更拓寬了研究領域。


2、教育之家 耳濡目染

從徐老師的氣質可以明顯感受到典型的學者風範。确實,她熱愛閱讀,熱愛靜谧的午後,陽光散落在書頁上的美好。她生長于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文革前畢業的大學生。在文革中,因曆史原因去了安徽某縣城中學教書。她的母親是老三屆學生。她回憶:“母親是對我人生影響比較大的人。她自強不息,心地善良。她長期在學校教書,後來進入婦聯系統擔任領導。母親勤奮讀書,善良為人的言傳身教對我的成長影響非常大。”

由于父母常年耕耘于校園,徐老師的童年也多半在學校中度過。她記憶中的校園氛圍讓她喜愛和向往,這或許就為她後來選擇教書育人行業埋下了種子。從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畢業後,她懷着傳承自己所思所學的執著信念,而毅然決然投身于教育行業。她這種“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懷,支持着她深耕教育行業,一轉眼就是二十多年。她對教師職業的熱愛,随着從業時間而日益增強。每天看着朝氣蓬勃的學生,她因此也保持着年輕而快樂的心态,就像守望麥田的農夫看到麥穗累累的金色田野。



3、既探其花 更固其根

2014年,徐老師赴美國密歇根大學攻讀國際稅法博士學位。她坦言,國外的學習壓力很大,老師上課時默認和推定學生們已經充分熟悉課本,所以更加側重于鼓勵學生們的自主讨論、而非單向知識灌輸,這就要求學生提前認真做好預習功課。當時每門課每天至少看三四十頁的材料。另外,國外考試制度也讓她非常緊張。考前無預設的複習範圍,一場考試五六個小時,須馬不停蹄飛速完成。不過,嚴苛的考核制度促使學生平時練好内功,這也給了她回國後如何創新教育方式、使學生更好成長以很大啟發。她覺得本科生就應該多閱讀,研究生博士生除了大量閱讀之外,還要多思考、多讨論。要創新考核機制,督促同學們更加全心全意、心無旁骛地學習。國外求學經曆帶給她的一個重要啟發是,積極倡導在碩士生與博士生的培養過程中引入專題研讨會(workshop)的教研方法。她主張讓學生分組讨論研究,定期彙報研究心得,全面培養每位同學獨立思考、自主創新、深度學習并破解複雜法律問題的科研能力。

徐老師在美國留學時的博士生導師Reuven Avi-Yonah教授給她留下深刻印象。這是一位猶太裔美國人,不僅非常聰明,而且非常勤奮。在徐老師順利寫完博士論文兩章以後,這位導師主動邀請她合作撰寫并發表兩篇學術論文。在寫作過程當中,Avi-Yonah教授經常是淩晨四五點鐘發資料給她。這說明他此時已經起床開始寫作了。而他早已是一位享譽世界的國際稅法學者,其論文引用量在美國法學院當中也排名前十。盡管在常人眼裡,他完全沒有必要那麼繼續拼命用功,但他依然這麼勤奮努力,一年四季,馬不停蹄。這對徐老師震撼很大,真正感受到了勤奮無止境的榜樣力量。在徐老師的學術生涯中,對她産生重要影響的還有兩位中國的博士生導師——王家福先生和梁慧星先生。他們二人都曾參與了改革開放以後最早的民事立法,也就是1986年《民法通則》的起草工作。他們不僅學術功底深厚,而且一直保持着腳踏實地、不浮躁、不急功近利的嚴謹治學态度。徐老師還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低調謙虛、彬彬有禮、和藹可親的學者風範。這種治學态度和做人風範讓徐老師受益終身。

徐老師這樣評價自己:“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是一個無趣的人,沒有什麼特别的興趣愛好。平時喜歡看些推理小說、去頤和園快走鍛煉。除此之外更多時間就是在學習和工作”。她出門,一般都要背個雙肩包,裡面裝着筆記本電腦。“這樣我可以随時随地,特别是長途旅行時學習、寫文章”。她的先生劉老師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的知名教授。同為民商法領域的學者,他們經常切磋觀點,并善于傾聽和尊重對方的不同學術觀點。她希望自己的學生之間也能經常進行這樣坦誠而深刻的思維碰撞。隻有通過理性分析,才能消除分歧,凝聚共識。在衆說紛纭的時代,尤其要堅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誠信、友善的核心價值觀,堅守為人為學的基本底線,堅守自己的良知,敢于為正義呐喊,為弱者代言。千萬不要人雲亦雲、随波逐流。隻有這樣,才能成就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克服虛榮心、保持定力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她有時也難以做到。她督促自己的方法是給自己設置目标,用适當的壓力保證持續的定力。

“要做學問先學做人”,這是她時常對學生說的話。她在上課時特别強調正直為人、勤懇治學的重要性。她說中國是個大市場,發展前景無可限量。在走入社會的過程中,要始終保持誠信的态度、達觀的性格、擔當的勇氣。

在學生眼中,徐老師是一位治學嚴謹,要求嚴格,認真負責,而且很有學術前瞻眼光和包容胸懷的老師。她的博士生袁泉回憶:“2015年,我在深圳參加學術會議時接觸到外國學者談及當時國内很少涉及的科技法和人工智能倫理問題,對我沖擊力比較大。會後我與正在美國讀書的徐老師進行了長時間的電話交流。徐老師在電話裡熱情鼓勵袁泉研究這個方向,并将國外最前沿的文獻發給我作參考。徐老師研究的領域更多的聚焦于物權法和國際稅法,但她得知我的博士論文想選大數據方向時,熱情鼓勵我探索這個新方向,并覺得這個方向在未來非常有研究價值和潛力。在我博士論文的寫作中也給了我非常多的指導。也正因為這個博士論文的研究方向的确定,讓我在後面的求職就業方面非常受益。”

徐老師的治學和為人風範也給她的學生樹立了榜樣。袁泉回憶:“徐老師熱愛教學工作,我記得她剛從美國回來那段時間新開了一門面向國内學生和留學生的雙語課——國際稅法。學生們非常喜歡這門課,互動熱烈。下課後,我跟徐老師飯後散步時她總會抑制不住講授這門新課的興奮。其實開新課對老師們是很有挑戰性的,但徐老師非常樂意把自己在學到的新知識和新的教學方法帶回到貿大課堂當中。這種發自内心的從教的樂趣,讓我受到了深深的感染。徐老師非常溫和,從來沒架子,隻要有時間,下課後會跟我一塊兒在食堂一邊吃飯,一邊聊學術,聊職業發展方向,聊論文寫作和科研中遇到的難題……徐老師會從‘過來人’的角度讓我有一種面對知心姐姐或者媽媽的感覺。當我博士畢業後順利進入北京高校就職後,徐老師又從女性教授的角度在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上給予我指導建議。她鼓勵我要積極發表論文,大力拓展自己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并提醒我,如果在工作的前幾年慢慢回歸了家庭,論文寫的越來越少,今後科研道路就不會走得很順暢……現在我也成為一名青年教,徐老師的為師、為學、為人,點點滴滴潛移默化地浸潤着、激勵着我。”

外溢的謙遜與溫婉,更襯托了徐老師内斂的堅守與熾熱。




撰文:紫丁 彭頤清 周星言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