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師資隊伍 - 學者風采

學者風采

特色與使命——訪貿大法學院許可副教授

2017年,許可老師在英國劍橋大學交流訪問



1、“三栖”教師

許可,安徽省阜陽人,現為貿大法學院副教授、惠園優青學者,數字經濟與法律創新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他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聯合培養博士,曾先後赴美國芝加哥大學、台灣地區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訪問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網絡法、公司法、法律經濟學。

許可與貿大法學院的“學緣”和“教緣”始于人與人之間的相知,那是梅夏英老師在人民大學的一次講座,他被梅老師的思想和學識所吸引。這位法學播種者、耕耘者身上散發出的無形的精神魅力感召、吸引他來到了貿大法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在此之前,許可做過五年律師。他覺得律師更專注于當下,而他骨子裡更追求思想的東西,着眼于未來。他至今記得梅老師在入學時的一句話:“人與人的差别就在于思想,而人的高貴就在于思想。”             

青年教師許可在學術上可謂碩果累累。近年來,他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法學家》、《法商研究》、《政法論壇》、《現代法學》、《環球法律評論》、《法制與社會發展》、《東方法學》、China Legal ScienceMinnesota Law Review等國内外知名期刊發表中英文論文60餘篇,合作出版《所羅門之結:法律能為戰勝貧困做什麼》、《網絡主權論》、《财産故事》、《數據憲章》、《大數據戰争》等多部著作或譯著。FT中文網、财經網專欄作者,發表評論性文章近百篇。

許可在貿大法學院播種(求學)、耕耘(任教)了七年,成為課堂大受歡迎,學術成果豐碩,社會服務繁忙的“三栖”教師。他深感自己在貿大法學院這方特色鮮明的事業舞台找到了用武之地。


2、履踐貿法三特色

說到貿法的特色,許可用三個詞作了概括:自由、開放、務實。他認為貿大法學院之所以能吸引外界,在競争激烈的法律類中國高校中獨樹一幟,貿大法學院的學生之所以能夠在社會上占有一席之地,在改革開放時代做出自己突出的貢獻,與這三個特質密不可分。

關于自由。他認為,貿大法學院是個有着學術傳承的法學院,但她并不局限于這種傳承,而是鼓勵自由精神,尊重每個老師的學術研究興趣,給老師們自由發展的空間。他當老師就是為了這種自由。沒有自由的思想不可能有真正的學術成果。自由,是貿法給予他的第一筆财富。

關于開放。他覺得這個特色在貿法體現得十分突出。貿大本就是一所國際性的大學,從沈達明、馮大同兩位先賢創立貿法之初,從“國際商法”這門課,就體現了貿法側重于國際化的對外開放的法律這個特色。20213月成立的貿大涉外法律研究院傳承了這個特色。開放,首先體現于立場,希望與世界對話。涉外法治研究院成立之後,許可在朋友圈留言:在這個世界上,越是别人要封閉時,我們越要開放;越是在别人打貿易口水戰時,我們越要去打法律戰。全球制度競争的環境對中國涉外法律提出要求,貿大的法律人有責任和義務提出具有全球競争力和全球價值感召力的法律規則和法律制度,在這方面貿法人大有可為且任重道遠。體現在學科發展上,開放就是不斷開拓,不吃老本,不固步自封。他所從事的網絡法就是一個典型的開放性學科。它随着互聯網、信息科技、數字社會應運而生,發展的過程中天然就需要打破傳統的法律窠臼。而且網絡法不是從領域出發而是從問題出發的法律,客觀上就要求突破既有的封閉性的學術壁壘,走向更加開放的學術研究。挑戰在于每時每刻面臨的新問題需要創造和深耕;機遇在于有可能超越前人的後發優勢,超越包括其他中國院校和全球範圍的積累,去彎道超車。

關于務實。許可認為法律有理論研究和實務研究的側重,貿大法學院側重于法律實務,無論這裡的老師和學生都具有這個鮮明特色。當年沈達明先生撰寫的大量著述也并非純理論闡述。沈先生曾說:我的書都是為中國國際商事實踐的需要而寫。服務于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這一宗旨,以實務為導向,體現在四十年來貿大法學院的教育和人才培養之中。貿大法學院的畢業生給用人單位的第一印象就是特别具有實踐精神,走上工作崗位後很快能達到工作要求。老師們則與律師事務所、法院、監管機構、立法機關有着深度合作,其研究大都聚焦于實踐問題展開,期望研究成果有助于中國法治的推進和完善,而非理論的高大上。

務實,具體體現于貿法老師們在研究和教學以外大多承擔着社會服務的實物性工作。許可用ReST來表示他作為法律教師的角色多重性:Research研究,Service社會服務,Teaching教學。他堅信,法學是一個世俗但不低俗的學問,所有的問題并不是你通過理論推演得出,而必須深入現場掌握素材,看到事件發生和發展的真實樣子。第一現場是法院糾紛過程;第二現場是參與立法、執法過程;第三現場是幫助企業解決法律問題。作為全國人大法工委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和“數據安全法”的專家,他參與了這兩部法律的起草論證;作為中央網信辦的專家,他為監管執法提供學術智慧;作為法院專家委員會委員,他與海澱法院、北京互聯網法院、杭州互聯網法院的法官們一起去對網絡相關新型案件進行分析,而它們在書齋裡往往無法預見;他深入到互聯網企業,觸摸着在世界上具有領先地位的中國公司每天面臨、但在其他法域卻尚未碰到的前所未見的難題,那裡為學術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土壤。鮮活的第一手素材增強了他學術研究的實踐性,他還經常帶學生一起去研究這些實踐中的急迫且重大的問題。

說到貿法的自由、開放、務實三大特色之間的關系,許可認為:

自由是精髓。隻有自由的研究,自由地探索,自由的發展,才能讓每個老師和學生發揮自己的潛能,這也是吸引人才到法學院讀書、任教的最重要的動力。

開放是導向,是自由的延伸。開放需要勇氣,因為打破邊界意味着要面對挑戰,重新和世界對話,改變已有認知。新成立的“涉外法治研究院”就是一個破冰之舉,打破了傳統的對于國際法的認知,國際法不光是我們理解的國際條約、國際協定和國際組織,也包括外國法的規則、實踐及其背後的文化傳統。

務實則是自由和開放之後的落地生根,恰如美國大法官霍姆斯所言:“法律的生命不是邏輯,而是經驗”。隻有直面現實的法律才是有生命力的法律。


3、從偶然到必然的使命

回顧過往,許可深感一個人的事業方向或研究特色并非預先設定,其間伴随着一連串偶然:他偶然遇見到了梅夏英老師,偶然來到了貿大法學院,偶然從事了網絡法的研究。但偶然中的必然是:内心的精神價值推動他脫離束縛,在開闊的事業中不斷被有潛力、有挑戰的新事物所吸引,一連串外部條件的驅使和推動,特别是時代的發展趨勢把他推到了網絡法研究這個前沿。如果倒退五年、十年,這個研究自然無從談起。

順應時代趨勢,在社會發展潮流中找到自己最能發揮價值的地方,許可為此感到十分幸運。他提醒自己,面對時代使命,始終不忘以自由和開放精神不斷去打破邊界,保持特色,以務實态度去把握曆史脈搏,才能與這個時代同頻共振,從容前行。

(紫丁)

Baidu
sogou